來源:中國職場
理由無處不在
說個趙錢孫李的故事吧。
職場人:為什么借口這么多
這是周一。趙推開會議室的門,例會已進行過半。
領(lǐng)導正說到興起處,此刻頓住,問趙:“怎么又遲到了?”趙強作鎮(zhèn)定地回答:“地鐵突然停了,我等了好一會兒,才開。”
領(lǐng)導無話可說,點頭示意趙進來,趙在同事們的注視下走到座位,他呼出一口氣——幸好想了這條理由,要是說實話“起晚了”,領(lǐng)導還不發(fā)飆?
領(lǐng)導把頭轉(zhuǎn)向錢:“銷售回款表呢?”
周五下午,領(lǐng)導讓錢把本月的銷售回款情況做個表,周一早上開會用。周五沒做完,周末兩天,錢忙著約會、逛街,把表格拋在腦后;雖然今天錢一上班就打開電腦,敲擊鍵盤忙活著,可到開會時也沒完成。“就快做完了。”錢說。領(lǐng)導臉一沉:“就快做完了?!”
錢囁嚅著:“我不是故意的……周末我做著表,家里斷網(wǎng)了……”
領(lǐng)導揮揮手:“我不想聽你解釋,這次是斷網(wǎng),上次是停電,上上次是你叔叔突然來北京,你要去接站!”
終于等到散會,各司其職,各就各位。
職場人:為什么借口這么多
孫接了個電話,他對著話筒:“我最近老出差,真是對不起,等我回來再說吧。”同事們都看著他,明明他人就在辦公室啊!放下電話,孫解釋,他答應(yīng)女友的叔叔去輔導女友的堂妹英語,可去了一兩次就嫌耽誤時間,漸漸不去。現(xiàn)在女友叔叔問起來,孫開罪不得,又實在不情愿,只好找個借口開脫。同事們無不理解地點點頭。
某同事突然嘆了口氣。
他正在和設(shè)計師李MSN上聊天,他催李趕緊拿出設(shè)計方案。可李說,他的車剛被追尾。某同事顯得有些無奈,“我只能答應(yīng)李緩兩天再交方案,可誰知道這回,他是不是又在找借口拖稿呢?”“上回,李的理由是他要去香港參加展覽,有一次,說他愛人骨折住院,還有一次說孩子病了……我究竟該不該相信他呢?”
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,趙、錢、孫三人卻沒加入。
其實,這個故事想要說下去,能舉的例子還有很多,比如,前文提到的某同事姓周。他和朋友約好聚會,臨了反悔,他發(fā)短信:加班,去不了。幾次爽約,朋友圈子里盛傳周不靠譜。
又比如,剛才主持會議的領(lǐng)導姓吳。吳的體檢報告上寫著脂肪肝,才向妻子承諾少喝酒,又大醉而歸,他說:“這次情況特殊……”可下次照舊。不過下次的說辭變了,“老總在,我要替他擋酒!”直至有一天,妻子忍不住問吳:“為什么每次你都有理由?”
再比如,七嘴八舌參與討論的還有……故事真的要說下去,百家姓恐怕也不夠用呢。
當理由大多是借口
理由無處不在,解釋每一刻都在進行。趙錢孫李等人的故事中,總有一些你我的影子。
我們試著分析一下,所謂理由,能分成兩種,一種是真的,另一種是假的,而假的或可稱之為借口。當別人問我們:“你為什么總是理由多多”時,更多指責的是我們的借口多。
那么,為什么要找借口?
動機一,不想做什么時,找借口為了不做。故事中,孫不想輔導女友堂妹英語,周拒絕朋友時發(fā)的短信都不約而同找了此類借口。
此類借口的目標效應(yīng)是兩全,既解放自己,又不得罪對方。否則豈不直接拒絕,更有效?
動機二,做錯什么時,找借口以規(guī)避風險,逃避責任。
趙開會遲到,吳有脂肪肝,還喝得爛醉,不能說不是錯。領(lǐng)導的批評,家人的責問不能說不是煩惱。有個合適的借口,最好是不以主觀意志為轉(zhuǎn)移的借口,便猶如一把降落傘給予從高空拋下的人們以安全感。
而錢沒按時完成工作,設(shè)計師李屢屢將方案交付的時間延期,這屬于工作上的失誤。找借口,則為失誤找到除己之外的另一方承擔責任,起碼是分擔責任。
此類借口的目標效應(yīng)很明顯,有個合適的借口,顯得情有可原,事出有因,即便釀成錯,要接受懲罰,也興許能落個從輕發(fā)落。
因此從目標效應(yīng)來看,借口是將事情往利己的方向推進,而前提在于聽我們說借口的人相信借口的真實性。
問題的關(guān)鍵是,他們相信嗎?
趙開口解釋前,領(lǐng)導問:“怎么又遲到了?”可見此前,趙遲到過,并曾做過類似解釋,領(lǐng)導的言外之意——這次又有什么借口?
錢的解釋領(lǐng)導根本不想聽,并舉例“上次……上上次……”
李的借口涵蓋甚廣,涉及交通、醫(yī)療、文化等方面,情節(jié)近乎荒誕,以至于接受解釋的人不禁問:“我究竟該不該相信他呢?”
……
由此可見,解釋一次還行,解釋多了,真的理由看起來也像借口,何況本來就是借口?
次次有借口,前提被動搖,借口的真實性一旦被懷疑,它的目標效應(yīng)便會打折,而日積月累,直至借口的真實性被推翻。
我們可由此推論——
你最初找借口,為了不做什么,拒絕什么,又不想得罪人。久而久之,你屢屢爽約,眾人或口口相傳,或心照不宣,你是個不靠譜的人,不值得信任的人。
所以,孫真的因為忙,不給女友家?guī)兔?,女友家人也會半信半疑,直?ldquo;他靠得住嗎?”
你最初找借口,為了開脫自己,少承擔點責任。久而久之,沒有人敢委你以重任,你不知道會失去什么樣的機會,也不知道那些機會原本會給你的人生帶來多大的改變。
所以,錢只會被分配去做不重要的工作。
你最初找借口,為你做錯、做得不好的事顯得情有可原。久而久之,你窮盡想象,所羅列出的各式借口都用過一遍,當你真的某次,做錯、做得不好,有合情合理的理由時,沒有人相信,也不再情有可原。
所以,設(shè)計師李的客戶會越來越少,終止合作的次數(shù)越來越多。
……
找借口的最初目標和實際結(jié)果有點對不上了吧。
比找借口更好的方式
原來借口說了比不說糟。如何從一開始就避免借口的出現(xiàn)呢?不靠譜的事情不要答應(yīng)。
動機一的孫和周,看起來最無辜。他們的錯誤在于不該事先答應(yīng)了人,再臨時改主意,更不該改了主意,又怕得罪人,找借口推托。如果從一開始,孫和周就能考慮到所答應(yīng)的事未必有完成的可能,不說滿話,即便屆時變卦,也比答應(yīng)了再推托顯得可信賴。
既然答應(yīng)別人的事,就要盡量做到。
信任是一種累積,哪怕表現(xiàn)在小事。因為惰性,而失去好口碑,得不償失。天長日久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圈子里大家把你當做一個靠譜的人,是你意想不到的優(yōu)勢。
真的做不到,就要陳述實情,直接拒絕。
“拖”決不是萬能鑰匙,一次讓人不滿意比多次讓人不滿意好,你覺得孫給女友叔叔的回話:“最近出差,回來再說”,會杜絕女友叔叔繼續(xù)來電嗎?孫還會繼續(xù)找借口,這些借口累積的負面效應(yīng)比最初拒絕大多了。
不要試圖推卸責任。
不是事出有因,就能得到原諒。只因你最想與之解釋的那個人,大多在你們共處的事件中,與你呈對應(yīng)關(guān)系。他想要的絕不是解釋——為什么沒做好,他想要的是問題的解決。所以,錢把打印好的表格開會前就放在領(lǐng)導的辦公桌上,李把設(shè)計方案如期發(fā)送比任何聽起來合情合理的借口都有效得多。吳從此滴酒不沾,趙對好鬧鐘提前出門確保此后開會不遲到……這些不僅是避免借口出現(xiàn),也是根治借口、消除借口帶來負面效應(yīng)的最終解決方案。
解決永遠比解釋重要,要不,領(lǐng)導怎么會對錢咆哮:“我不想聽你解釋”呢?
好鋼用在刀刃上,好借口呢?
鄭終于出現(xiàn)了。
國慶,鄭打算回趟老家,自駕車。
某中學同學的表弟也在北京,無意間得知這一消息,打電話給鄭:“大哥,捎我一起回吧,我行李多……女朋友也想跟我一起回去……”
鄭其實把自駕車當做一場旅行的,他只想和家人在一起。再說密閉的空間多了兩張不熟悉的臉,一對情侶間嘰嘰喳喳的嘴……鄭在第一時間拒絕了同學的表弟:“不好意思,我要先送我的丈母娘回天津,在那住幾天,再回老家!”
掛掉電話,鄭一身輕松。
我們的生活總需要一些借口刪繁就簡,所有的借口都是為了維護自己。而好借口的前提是合情合理,不涉及信任,也不涉及責任;還有,偶一為之方顯功效。
編輯:Luke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