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巴巴這個曾經被人們認為難以上市的公司終于上市了,不僅如此,國際配售1800億美元的認購,散戶認購4200億港元的認購更創(chuàng)下香港股票市場公開發(fā)售凍結資金之最。
這次上市也讓久未公開露面的馬云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。
有人計算他的個人財富在上市之后有望突破50億元。也有人推測出阿里巴巴有近1000名員工將成為擁有超過100萬港元身家的富翁。
事實上,市面上有很多關于馬云的說法,有人說他是個智者,有人認為他是個狂人;有人認為他激情四溢,有人卻指責他慣于忽悠;可是不管怎么說,他都是個英雄,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英雄,因為他不斷地做到其他人做不到的事,成就著我們這個時代關于創(chuàng)業(yè)的夢想,關于財富的夢想,關于奮斗的夢想。
從“差生”到英語教師
小學考重點中學,考了三次沒有考上,大學也是考了三次才最終如愿——這基本上算是一個習慣意義上的“差生”了。
1964年9月10日,馬云出生在杭州一戶普通人家。在求學時代,馬云可謂是個頑童。連馬云也曾笑言自己小學考重點中學,考了三次沒有考上,大學也是考了三次才最終如愿——這基本上算是一個習慣意義上的“差生”了。
算不上好學生的馬云唯一值得驕傲的就是他的英語。剛改革開放之際,到杭州旅游的外國人多起來,馬云一有機會就在西湖邊逮著人家練習英語,盡管開始的時候他的英語還很蹩腳,可是時間長了,他竟然說的一口流利的英語,并且一直用到今天。
考上杭州師范學院后,馬云當選為學生會主席,后來又成為杭州市學聯(lián)主席。這個時候的他已經洗脫了“差生”的印記,開始嶄露頭角。
1988年,大學畢業(yè)后的馬云去杭州電子工業(yè)學院擔任英語老師。后來擔任阿里巴巴副總裁的戴珊就是那個時候馬云的學生,她回憶到,那個時候的馬云已經成為學生們最喜歡的老師,“他的課是到課率最高的,他并不強制點名,但是學生們都喜歡聽他講,他經常給大家講做人的道理。”
盡管深受學生們的歡迎,但是當時馬云的工資每月僅僅110元左右。不甘寂寞的他找了不少兼職,并利用課余時間為到杭州觀光的外國游客擔任導游,不過這樣的零工對收入并沒有顯著的幫助。
1992年,馬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杭州最早的專業(yè)翻譯社“海博翻譯社”,課余四處活動接翻譯業(yè)務。當時經營特別艱難,經常入不敷出。馬云一看這樣不行,就背著口袋到義烏、廣州去進貨,賣禮品、包鮮花,用這些錢養(yǎng)了翻譯社3年,才開始收支平衡。
從害怕電腦到互聯(lián)網公司老板
很多人剛剛接觸互聯(lián)網思考的是背后的技術問題,而馬云卻想的是商業(yè)模式問題。
翻譯社沒給馬云帶來什么錢,倒是讓他有了一次出國的機會。在美國,馬云第一次在朋友那里接觸了互聯(lián)網。不過那個時候的馬云對電腦甚至有一種恐懼:“我甚至害怕觸摸電腦的按鍵。我當時想:誰知道這玩藝兒多少錢呢?我要是把它弄壞了就賠不起了。”
對馬云有觸動的是,他好奇地對朋友說在搜索引擎上輸入單詞“啤酒”,結果只找到了美國和德國的品牌。當時他就想應該利用互聯(lián)網幫助中國的公司為世界所熟悉。
事實上,盡管今天已經可以號稱互聯(lián)網大亨的馬云對技術依舊不太懂,但是他對互聯(lián)網的理解卻比誰都深刻。很多人剛剛接觸互聯(lián)網思考的是背后的技術問題,而馬云卻想的是商業(yè)模式問題。
有了想法就做,回國后的馬云迅速辭了職,借了2000美元,1995年4月開辦了“中國黃頁”,這是中國第一批網絡公司之一。1997年底,馬云和他的團隊在北京開發(fā)了外經貿部官方站點、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府站點。
但是因為種種原因,馬云發(fā)現(xiàn)在體制內的職業(yè)生涯明顯不太適合他。1999年初,他放棄了在北京的一切,決定回到杭州創(chuàng)辦一家能為全世界中小企業(yè)服務的電子商務站點?;氐胶贾莺?,馬云和最初的創(chuàng)業(yè)團隊開始謀劃一次轟轟烈烈的創(chuàng)業(yè)。大家決定不向親戚朋友借錢,集資了50萬元,據點就在馬云位于杭州湖畔花園的100多平米的家里,阿里巴巴就在這里誕生了。
這個創(chuàng)業(yè)團隊里除了馬云之外,還有他的妻子、他當老師時的同事、學生,以及被他吸引來的精英,比如阿里巴巴首席財務官蔡崇信,當初拋下一家投資公司的中國區(qū)副總裁的頭銜和75萬美元的年薪,來領馬云幾百元的薪水。
他們都記得,馬云當時對他們所有人說:“我們要辦的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,我們的目標有三個:第一,我們要建立一家生存102年的公司;第二,我們要建立一家為中國中小企業(yè)服務的電子商務公司;第三,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,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。”
頁次:1/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: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