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用饑餓營銷,我就用價格營銷,你用包裝營銷,我就用公關營銷。昨日,東北亞博覽會面向公眾開放進入第三天,為了讓自己銷售的商品能夠大最限度地吸引消費者的眼球,各路商家紛紛使出看家本領,營銷策略五花八門,儼然是比拼營銷術的“大擂臺”。
饑餓營銷“售罄產(chǎn)品不再補貨”
“這個可以過兩天再來,肯定賣不完的。”逛展會人們總會有這樣的心理,反正展會就那么幾天,最后一兩天賣不完的產(chǎn)品一定會大減價。針對這樣的情況,商家也玩起了心理“反偵察”,如果多數(shù)消費者都抱著最后兩天打折的心態(tài),影響銷售進度,如何化解呢?饑餓營銷辦法真的很奏效。
在2號館香港商品館內(nèi)的戴德炊具、爐具的展位,昨日就掛出了這樣的字樣,“即日售罄產(chǎn)品,不等它(他)日降價”,“售罄產(chǎn)品,不再補貨”。逛過東北亞博覽會的消費者都知道,香港館和臺灣館的美食、服裝、餐具等商品非常熱銷,很多參展商會說將盡快再補貨。也有貨品較多的參展商的確在展會的最后兩天打折促銷。
不過,偏偏有商家摸清了消費者的心理,“我?guī)淼膲毫﹀?,已?jīng)全部賣完了。展會的第二天就已經(jīng)賣完了,都是我的回頭客來買的。”展位負責人胡勝海說,他來參加展會的目的就是要推廣自己的品牌。“參展的主要目的不是賣貨。”話雖如此,可實際上他的營銷牌可打得不錯。
不少消費者看到“售罄產(chǎn)品,不再補貨”總會或著急或好奇,而好奇的消費者會想,這究竟是一款怎樣的產(chǎn)品,為何賣得這么快,這么好,是不是有獨到之處,就會有去了解產(chǎn)品的欲望。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就有一位男士了解這個品牌的刀具,當聽說價格很貴,他很好奇,還親手試了那把刀具,最終成交。“沒有幾把了,我們售完之后,不會再補貨。這個價格絕對比商場里的正價要便宜不少,展會上有優(yōu)惠的。”聽了老板這樣的勸說,最終成交了。
價格營銷除了價格便宜還有贈品
“香港人可真逗,不就是一個爐具嗎?還叫多功能聰明爐。走,過去看看,看究竟聰明在哪兒?聰明到什么程度?”昨日,在2號館香港商品館內(nèi),兩位逛展會的市民被這個叫做“聰明爐”產(chǎn)品所吸引。
記者也走上前去一探究竟。展位負責人張子揚介紹,賣得產(chǎn)品是多功能聰明爐,贈送多功能微晶燒烤盤,另外還有一套鍋鏟。“這個聰明爐原價就要賣到1098元,在展會有活動,賣到800元就可以。另外還贈送這個燒烤盤和鍋鏟。”張子揚透露,此次展會他總共帶了200多套“聰明爐”,展會才第三天就只剩幾十套了。記者粗略數(shù)了一下,估計只剩二十多套。在香港商品館和臺灣館內(nèi)不少的零食銷售同時也采用了價格營銷手段,買得越多價格就越便宜。比如,買三贈一,買六贈三;8元一包,25元四包。
包裝營銷吸引了眼球就有客流
商家手舉著兩個比腦袋小不了多少的棒棒糖,包裝五顏六色,看到這樣的情形,小朋友都會站在那里不走了。35元一支的棒棒糖可不便宜,可見著這么大個兒的棒棒糖總會覺得稀奇。“35元一支,100元三支。”看到吸引了消費者駐足,展位負責人不忘下一步營銷手段,價格營銷,買得越多越便宜。用夸張包裝、獨特包裝吸引消費者的商品還有酒類,在臺灣館內(nèi)有不少白酒,瓶子的造型各異,一款佛像外形的白酒惹人注意。
節(jié)日營銷“老師您好”、“中秋祝福”
中秋好禮,八折銷售;中秋禮盒套裝;“老師您好”、“中秋祝福”,看到這樣的銷售字眼,會不會令你想到,有些商品的確需要買了。
昨日,記者在展館內(nèi)看到有些食品類參展商特意打出中秋的節(jié)日牌,并且專門有禮盒,可以組合不同的商品在其中,方便消費者用于饋贈。
將“節(jié)日營銷”發(fā)揮得淋漓盡致的要數(shù)7號館的中國集郵展位。郵票展臺上每一個柜臺上都有明確的主題,“老師您好”提醒你,快到教師節(jié)了;“中秋祝福”提示你,中秋快到了。展位負責人張羽分析,如此明確的節(jié)日提醒,對銷售來說一定會起作用。
公關營銷設計師親自上陣推銷
“這把壺是‘神秘之壺’,四個茶盤可以擺成圓形、水字、工字,而且這個壺上有一個小氣孔,寓意‘風生水起’。”在臺灣展館的一家陶瓷展臺外,總是站著一位極具藝術家氣質的“銷售員”,與其他銷售員不同的是,他在向顧客介紹商品時,總是恨不得將商品每一個細節(jié)優(yōu)點介紹給顧客。他們就是展會上的一個特殊群體———商品的設計師。
在今年東北亞博覽會上,有一些不同于參展商的“參展商”,他們既是商品的銷售者,也是商品的設計師。由于設計師對商品設計理念和性能的了如指掌,他們在介紹商品時更加注重細節(jié),介紹起來也生動。
麥傅亮是臺灣展館陶藝品的設計師,此次他將自己設計的30多件作品在展會上展出銷售。由于對產(chǎn)品從設計理念到出品過程都了如指掌,麥傅亮介紹起商品的特性來“頭頭是道”?;鹁O計師張欣告訴記者,他們這些商品的設計師們,對自己設計和銷售的作品非常珍惜,這些作品就像是他們的孩子一樣,他們希望作品能得到人們的贊賞,同時,也希望把作品賣給懂它識它的人。 |